(通讯员 裴园园 秦中飞)阳春三月,走进梁洼镇鹁鸽吴村,青山环抱,碧水萦绕,一条条石板路错落有致,一排排石头房朴实静美。这是一块流淌着红色血液的村落,92年前,吴镜堂,点燃鲁山革命火种第一人将年轻的生命、炙热的信仰撒在了这方土地。
“我们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核心,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,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、农家乐、民宿联盟等元素,每逢节假日,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。”驻村第一书记刘奕麟介绍说。
近年来,该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统领,依托浓厚的红色资源和天然的生态环境,打造出“红绿”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“金名片”。
党建引领挺起“主心骨”
该县以融合党建赋能乡村振兴为主线,围绕“组织相加、工作相融、党建引领、共建共享”,着力构建全领域统筹、全覆盖推进、全方位引领的大党建格局,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。
在组织联建上发力,推动农村、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“两新组织”等党组织之间开展“契约化”共建,重构产业发展组织体系,以产业链党建融合助力产业集群发展。观音寺乡太平保村吸纳周边5个村党支部、涉农部门党组织“结对联姻”,建立党建联合体,实现抱团发展、互促共赢。
依托“红鹰创业工程”,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、党建联合体统筹协调作用,建立行业主管部门、企业、乡村党组织参与的联席共商制度,发挥“1+1>2”的聚合效应,切实将党建融合“势能”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“动能”。辛集乡八里坡高效示范农田、董周乡五里岭特色林果长廊、瓦屋镇“久久乡情”香菇种植基地……一个个悬挂着党旗的“红鹰创业工程”孵化中心、示范基地,成了点燃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。
同时,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创建生态品牌、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,打造梁洼鹁鸽吴、马楼沙渚汪、库区搬走岭、瓦屋楼子河、下汤林楼等56个乡村振兴示范村,全力建设生态循环农业、休闲观光旅游、特色种养观光、休闲户外拓展、现代高效种养产业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。
红色资源点燃“火日子”
红色是这片土地的底色。1934年,红二十五军长征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;抗日战争时期,中共河南区党委、河南军区及河南人民抗日军在这里开辟抗日根据地,建立抗日民主政权;解放战争时期,“豫陕鄂”“豫西”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先后在这里建立,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、战斗。
去年以来,该县对豫西革命纪念馆、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、梁洼革命纪念馆、露峰红色文化广场等13处红色资源保护挖掘,串点联线拓面,绘制红色资源图,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、党员教育培训、红色文化旅游等提供导航图。
在红25军长征过境鲁山路线,策划打造了重走长征路、扁担运物资等红色体验项目。依托豫西革命纪念馆,增设邓小平在鲁山、红军长征事迹等本土精品课件,将其打造成鲁山的“红色名片”。开馆以来,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120多万人次。
此外,借助红色资源带来的巨大人气,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,群众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了,幸福感也越来越强。
绿色生态释放“新动能”
鲁山县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,3A级旅游景区10家,先后获得国家生态魅力县、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十余张国字号名片。
春赏百花,夏来漂流,秋看红叶,冬玩滑雪。近年来,该县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深化拓展产业发展“四链模式”,围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、农家乐等产业,成立10个产业党总支、101个产业党支部、1万多名党员活跃在产业发展一线,2.2万名群众脱贫致富。
团城乡旅游党总支引导寺沟、花园沟、牛王庙等村发挥生态优势,整合旅游资源,对水、电、路、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,发展“多彩田园”及高端民宿项目,打造全域生态旅游,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。
四棵树乡张沟村、平沟村、黄沟村,建设以特色农业旅游观光、民俗文化、养生休闲、健身娱乐相融合的产业带,培育打造“沟域经济”新业态。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沟,如今成了“网红”打卡地。
全县累计发展旅游村78个、“农家乐”专业村30个,特色明显、设施完善、功能齐全的星级“农家乐”达155家,尧山镇上坪村五星级“农家乐”的年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。
如今,红色资源、绿色生态,在鲁山交相辉映,共绘小康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