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石龙区以“五星”支部创建为抓手,积极发动干群合力,着力环境整治难点,注重以实干求实效,奋力擦亮“生态宜居星”,点燃乡村振兴“新引擎”。
一、开展集中攻坚,变“大难点”为“新亮点”。一是抓“六清”治“六乱”。建立“街道统筹、党员参与、群众主力、奖惩到位、重点保持”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,发动帮扶单位人员、党员干部、志愿者、群众共16800人次,出动挖掘机354余台次、大小车辆860余车次,彻底清理卫生死角。今年以来,已累计清理垃圾堆1918处、坑塘33处、残垣断壁472处,整治乱搭乱建730处、“空心院”109个、广告牌352个。二是出亮点保特色。扎实推进“一宅变四园”工作和国土绿化行动,栽植各类苗木75000株,达到拆改一处、洁净一处、美化一处的效果。着重保留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旧宅、古建筑、石磙、古树,采取就地取材、变废为宝、就势造景的方式巧妙利用,变环境治理大难点为乡村建设新亮点,推动人居环境整治“内外兼修”“形神兼备”。
二、坚定创建决心,变“要我做”为“我要做”。一是强化示范引领。每个街道打造示范村(社区)1至2个,全区4个街道共投入资金780余万元,区财政按街道总投入资金的60%给予补助,同时对在全市观摩中获得表彰的示范村(社区),区财政按市级奖金同等数额进行再次奖励。目前,全区已打造南顾庄、楝树店、泉上等生态宜居示范村5个。二是动员群众参与。结合开展“星级文明户”、“五美庭院”评选活动,组织各(村)社区依托微信群、乡村大喇叭、流动宣传车等载体,开展大范围、多形式、常态化人居环境改善宣传工作,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,营造上下同心、全员参与、共建生态宜居村的浓厚氛围。三是优先经费保障。区财政把农村日常保洁经费列为民生资金予以优先安排,每年投入经费390万元,每月向每个(村)社区拨付2000至4000元日常保洁经费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,为每个(村)社区安排10人以上公益岗位,负责本社区垃圾清运工作。对村民交纳的卫生费,区财政也按1:1比例予以补贴。
三、创新推进机制,变“一时美”为“持久美”。一是建立责任捆绑制度。对所有村(社区)的主次道路、背街小巷、沟塘河渠、房前屋后等区域落实网格化管理,并实行分包单位与所包(村)社区责任捆绑制度,推动分包单位通过“周五”清洁日、义务劳动、资金项目、人才支持等方式,进一步提高环境整治效率。二是建立专项督查制度。区政府督查部门和区委农办联合成立督查组,对各(村)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不间断督查,每天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布工作简报和照片,并建立问题台账,限期整改到位,倒逼工作落实。三是建立观摩评比制度。每月底组织主要县级领导、各街道党政班子成员,对各(村)社区开展一次人居环境集中观摩,当面评效果、晒结果,进行总结,做到“学有榜样、评有标尺、干有方向”,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、长效化,由“一时美”向“持久美”转变,擦亮乡村振兴底色。